我們生活的環境中,到處都存在能引發各種疾病的細菌和病毒,以及自身新陳代謝細胞復制錯誤的異形細胞(癌細胞),但即便如此,為什么我們還能健康地生活呢?事實上,這與我們人體內無時無刻和細菌、病毒等致病因素斗爭的免疫系統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,而免疫系統中則是由各種各樣的免疫細胞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癌癥的三大標準治療手段包括:直接切除腫瘤組織的“外科手術”;用X射線或者質子重離子殺死腫瘤組織的“放射治療”,使用細胞毒性抗癌劑或分子靶向藥物的“化療或靶向治療”。而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,利用體內免疫功能殺死癌細胞的免疫療法,成為癌癥治療的第四種手段。
癌癥的免疫治療最早可以追溯到1892年,當時的美國外科醫生William Coley使用鏈球菌培養物來治療肉瘤,但是就發現活化人體的免疫反應可以使癌組織縮小。2018年10月1日,來自美國的詹姆斯o艾利森(James P Allison)教授和來自日本的本庶佑(TasukuHonjo)教授,因為發現免疫檢查點,共同獲得2018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。
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,癌癥的免疫療法進入飛速發展階段。盡管這一突破性的技術給科學界帶來很大的驚喜,吸引了大批藥企加入到研究行列,但是包括過繼性免疫細胞療法、免疫檢查點抑制劑、癌癥疫苗在內的多項技術仍在不斷的探索,Cell、Nature等專業雜志相繼發表了多篇免疫治療的研究成果。